温度的设置范围一般为31~37℃,主要根据患者舒适性和耐受度进行调节,同时保持一定的痰液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咳出。
气体流量的设置范围一般为8-80L/min,氧浓度最高可以达到100%,这两者主要根据患者的呼吸衰竭类型进行设置:
Ⅰ型呼吸衰竭:气体流量初始设置为30~40L/min;滴定FiO2维持SpO2在92%~96%,结合血气分析动态调整,若没有达到氧合目标,可以逐渐增加氧流量以提高FiO2最高至100%;
Ⅱ型呼吸衰竭:气体流量初始设置为20~30 L/min,根据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调节,如果CO2潴留明显,流量可设置为45~55 L/min甚至更高,达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流量;滴定FiO2维持血氧饱和度(SpO2)在88%~92%,结合血气分析动态调整。
简单来说,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CO2潴留,主要调节氧浓度以达到氧合目标即可,后者存在CO2潴留,因此需要通过调节气体流量,达到CO2清除的目标,同时需要调整氧浓度使SpO2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恒定范围。
不过,用上了HFNC并非意味着高枕无忧了,还需要密切监测,尽早识别出对HFNC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以避免延迟呼吸支持升级,从而使临床预后恶化。2021版专家共识指出:
在HFNC开始的1~2h内应密切观察,如果出现任何一个失败预测指标(呼吸频率>35次/min,SPO2≤88%,SPO2/FiO2与呼吸频率的比值(ROX指数)<2.85,胸腹部矛盾运动或使用辅助呼吸肌等),应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升级(NPPV或有创通气);
若使用HFNC 48h呼吸情况仍无改善,仍存在任何一个上述失败预测指标,或ROX指数进行性下降,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视为HFNC治疗失败,建议升级为有创通气。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将HFNC撤除呢,2019版专家共识指出,原发病控制后逐渐降低HFNC参数,如果达到以下标准即可考虑撤离HFNC:吸气流量<20L/min且FiO2<30%。
在此基础上,2021版专家共识对撤离HFNC的具体流程进行了推荐:在HFNC撤离过程中,建议先降低FiO2,后降低气体流量,当气体流量降低到15L/min时停用HFNC,改为C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