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个避不开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管理呼吸管路对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至关重要,我们今天就谈谈日常工作中如何管理呼吸管路。
呼吸管路不是换得越频繁越好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曾经被认为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措施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发现延长呼吸机管路更换时间,并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且能够节约医疗费用。
相关荟萃分析(涵盖了亚美欧的内外ICU科)显示,与每2天或3天更换呼吸机管路相比,每7天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和大于14 天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并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并且不经常更换呼吸机管路可以节省治疗费用。不经常更换呼吸机管路并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风险。
我们更换呼吸管路的初衷就是希望更换管路后能偶减少细菌菌落的生长。但是国外相关研究指出机械通气24 h后,呼吸机管路中即可培养出细菌,但与管路使用48 h相比较,菌落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管路的更换可能不能减少细菌菌落的生长。
由于每个研究者所在的医院感控水平不同,综合国内外研究,推荐实际工作中每7天跟换呼吸机管路即可。
吸管路不是在什么位置都无所谓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呼吸道细菌逆行扩散到呼吸机管道冷凝液中,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冷凝水正是病原菌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使用呼吸机过程中需要进行气道加温湿化,而呼吸管路存在一定的长度,所以在人工管道和气道中产生一定的温差,容易在管道中形成冷凝液,随呼吸进人人工气道的微生物容易在管道中因冷凝液而产生微生物聚集,当冷凝液的返流,可形成气溶胶直接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造成呼吸道定植菌的逆行扩散,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因此呼吸管路始终保持呼吸机管路低位、使呼吸机管路冷凝液不能积存在延长管内并倒流入患者气道,能够有效的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下表中观察组为呼吸管路保持低位组,对照组为未保持高位组
该类研究提示我们要注意工作中的细节,不是每个病人的呼吸机以及呼吸管路位置高低都无所谓,保证通气是最主要的,但是保持管路地位的这种细节却是减少并发症、尽早拔管的保证之一。
因此我们推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呼吸管路应当始终保持低位,减少冷凝水回流进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严格无菌规范操作,冷凝水要勤处理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吸机通畅是关键。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先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后再吸气管内的痰液;吸痰时间宜<15秒;动作要轻柔、迅速,边旋转、边吸引,防止损伤气道黏膜;在吸痰过程中要注意对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吸痰后应监测双肺呼吸音以了解吸痰效果。要注意保持气管切开周围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并注意呼吸道黏膜的温湿化,近端气道温度应调节在32~35℃,气体湿度达60%~70%,以维持纤毛运动的生理要求,利于肺内分泌物的排出。
在使用加热式湿化器的呼吸机时,其管壁内极易存有冷凝水,并会被来源于患者口咽部的细菌污染。应注意将集水瓶放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及时排空集水瓶,并尽量减少管道的移动,以防止污染的冷凝水反流至患者的肺部。
呼吸机不应该只进行外部消毒
为防止医院感染,凡使用过的呼吸机,无论其使用时间长短均应进行严格消毒。不仅包括与患者直接接触过的外部气路即呼吸机管路的消毒,还应包括其主机外表、内部气路和气源过滤网。我们对于呼吸机外部的消毒比较了解,对于内部消毒好多时候不甚了解甚至认为消毒没必要,那么呼吸机内部应该如何规范消毒呢?
①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一般为一次性使用部件,应按期更换。如为重复使用的过滤器,应与呼吸机管道一起进行灭菌处理。
②传感器传感器为呼吸机的敏感电子零件,不能用水冲洗也不易用消毒液浸泡。如有必要可使用气体消毒方法消毒或按各呼吸机厂家的要求进行处理。
③内部气路呼吸机内部电子器件不能用消毒液浸泡,须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拭。
④气源过滤网:气源过滤网在气路的进气端,易被灰尘堵塞,引起呼吸机进出气不畅,需要保持洁净。具体方法:取下过滤网,用清水冲净表面尘埃,再用力甩干或者用吸尘器吸尽灰尘,然后放回原位。
长期带管,带有抗菌药物涂层的气管导管是更佳的选择
长期行机械通气患者,病原菌一旦进入气管导管表面,在适宜的环境下就会生长繁殖形成生物膜。生物膜自发或者是受到外力影响剥落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迟发型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指出,抗菌药物涂层的气管导管可降低迟发型的风险。可能与抗菌药物涂层 的气管导管可减少细菌的定植,从而预防生物膜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