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周四,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进出口增速均大超预期,以美元计,10月出口同比增长15.6%,超过预期11.7%及前值14.5%;10月进口同比增长21.4%,同样 超过预期14.5%及前值14.3%。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贸易战导致进出口贸易行为前移、汇率贬值因素以及中国加强与亚太地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建设因素以外,还存在因去年10月工作日比今年少1天,同期冬季限产、环保限产等措施执行较严,导致数据基数偏低。
虽然在贸易摩擦背景下,汇率贬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但发达经济体PMI数据持续波动。欧元区PMI数据自年初以来整体下行,美国PMI也自年内峰值复降至59.8。全球经济复苏继续呈现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不过,年初以来,中国一直主张以开放的姿态去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同时,由于国内政策转向扩内需、稳经济,因此李超团队预计,未来进口增速超预期走低概率较低。
具体数据如下:
以人民币计:
中国10月进口同比 26.3%,预期 17.7%,前值 17.4%。中国10月出口同比 20.1%,预期 14.2%,前值 17%。
中国10月贸易帐顺差 2336.3亿人民币,预期顺差 2370亿人民币,前值顺差 2132.3亿人民币。
以美元计:
中国10月出口同比15.6%,预期 11.7%,前值 14.5%。
中国10月进口同比 21.4%,预期 14.5%,前值 14.3%。
中国10月贸易帐顺差 340.1亿美元,预期顺差 351.5亿美元,前值顺差 316.9亿美元。
今年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05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其中,出口13.35万亿元,增长7.9%;进口11.69万亿元,增长15.5%;贸易顺差1.66万亿元。
按国别来看,对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场进出口均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前10个月,中国对美国出口2.5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8.7%;自美国进口8,733.8亿元,增长3.7%;对美贸易顺差1.69万亿元,扩大11.5%。
中国对欧盟出口2.2万亿元,增长7.4%,但中国对英国出口同比减少4.3%;自欧盟进口1.48万亿元,增长9.9%;对欧贸易顺差7171.5亿元,扩大2.6%。
中国对东盟出口1.7万亿元,增长12.1%;自东盟进口1.48万亿元,增长15.5%;对东盟贸易顺差2274.6亿元,收窄5.9%。
中国对日本出口7864.6亿元,增长4%;自日本进口9864亿元,增长7.9%;对日贸易逆差1999.4亿元,扩大26.6%。
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6.84万亿元,增长14.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占我外贸总值的27.3%,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按产品类别来看,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微增。
海关总署指出,前10个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82万亿元,增长9.3%,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54万亿元,增长11.2%;机械设备2.31万亿元,增长9.9%。
服装出口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56万亿元,增长0.6%,占出口总值的19.2%。此外,钢材出口5841万吨,减少9.3%;汽车97万辆,增加19.5%。
重点进口大宗商品方面,原油、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加,大豆进口量减少,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跌互现。此外,机电产品进口5.32万亿元,增长14.1%;其中汽车96万辆,减少5.3%。
前10个月,中国进口大豆7693万吨,减少0.5%,进口均价为每吨2813.2元,下跌0.5%;
原油3.77亿吨,增加8.1%,进口均价为每吨3385.9元,上涨30.5%;天然气7206万吨,增加33.1%,进口均价为每吨2676.4元,上涨18.9%;成品油2714万吨,增加11.4%,进口均价为每吨3924.4元,上涨20.6%。
钢材1110万吨,增加1.3%,进口均价为每吨8160.1元,上涨6.9%;未锻轧铜及铜材441万吨,增加17.2%,进口均价为每吨4.68万元,上涨5.2%。
煤2.52亿吨,增加11.5%,进口均价为每吨574.7元;初级形状的塑料2727万吨,增加16.7%,进口均价为每吨1.14万元,下跌0.7%。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数据远超预期,不排除有提前因素的作用,但也反映了一系列支持进出口政策的影响,对整个经济稳定有重要作用,对股票市场回暖也有正面影响。
CNBC则援引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全球和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也推动了中国的出口。
消息面上,在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演讲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
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他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来源:中国海关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