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377007178
外贸案例分享
首页 >> 进出口资讯 >> 外贸案例分享 >> 做外贸30年是怎样一种体验?他是这么说的……

 任学奎 焦点视界 8月5日

1989年,叶明一头扎进了外贸,那是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十分吃香的行业。在叶明的心目中,当时的外贸江湖秩序井然,远不像现在这般风起云涌。


微信图片_20181010170717.jpg

叶明,南京英狮澳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01

配额


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个词叫“配额”。


配额就是一家企业的生命,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拿不到配额,那么企业就没法开工,或者就算开工了也卖不出去。而叶明当时所在的公司不仅有配额,还有出口经营权。


在配额和出口经营权的制约下,工厂和外贸公司之间各行其是,“那时候的民营企业扮演的货源的角色,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绕不开外贸公司这个环节,而所有的外贸人才也都在外贸公司里面,工厂那边是没有的”,叶明介绍说。


在叶明看来,那是计划经济体制“优势”的一面。


“对于工厂而言,你就做好生产;对于外贸公司来说,你就做好贸易这块,而客人也对没有什么花花肠子。这是一条非常单纯的线,大家都很和谐,发展也相对平衡。当整条线上各自定位分工清晰的时候,这条线的战斗力其实很强的。”


这样互相配合经营的状态存在了很多年,但“矛盾”一直存在。这个矛盾就是工厂想绕过外贸公司,直接与国外买家联系,而外贸公司也想自己去做工厂,把原属于工厂的那部分利润拿到手。但在外贸经营权刚刚放开的时候,外贸公司做的工厂几乎没有成功的。


“因为做外贸公司和工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经验”,叶明说,尽管如此,当时还是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去尝试,而最为成功的应当是潘龙泉的泉峰集团。


“最初,我们帮扶过包括泉峰在内的多家企业,但当他们全面做大的时候,我们之前的外贸公司业务也开始全面萎缩”,这是全行业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共同的状态,因为工厂逐步找到了能够挣脱原有那条线的方法。也是从那时候起,除极少数特殊行业外,“配额”被市场经济彻底抛弃。自由竞争的时代到来了。


02

分合


事实上,在出口经营权放开的自由竞争时代,纯外贸公司依旧存在,因为他们始终手握着比中小企业更加成熟的渠道和人才,但“工厂就像是外贸公司的后院,当他们成熟了,有了应对客户的能力之后,就自然会抛开中间环节”,所以外贸公司一次又一次面对这种“后院起火”的情况。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之后,大量的外贸公司开始涉足工厂这一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贸一体”,这是很多外贸公司被迫做出的选择。


尽管叶明说的那条“线”如今已经被扯得七零八落,但他偶尔还会怀念一下,“(那条线)保证了一种相对合理的均衡状态,资源均衡,心态也比较平衡,然后工厂内部也稳定,外贸队伍也稳定,客人也相对稳定。这种状态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是一种优势”。


而原有商业规则被打破之后,平衡不存在了,有的只是“百花齐放”的竞争方式。当然,更多的是价格竞争。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但同样也杂草丛生;到了夏天,生机盎然,大家都在粗暴地、快速地发展;而到了秋天,一些不好的苗头开始出现,紧接着冬天来了。能熬过这个冬天的,则面临着新一轮的进化。”叶明认为,四季的变化,恰恰契合了现在外贸行业的发展。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15年,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后,很多人都还没意识到这五个字的分量——“新计划经济”时代悄悄来临了。


什么是新计划经济?就是所有的生产都会按照消费需求进行,未来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都会知道它的消费者是谁,并且知道这件产品的标准是什么样的。


叶明说,这是市场经济下无序的自由竞争后必然会出现的趋势。“在痛定思痛之后,这个市场必定会再一次变得理性,理性的结果就是再一次达到‘平衡’的状态”。


03

危机


自由竞争时代的的中国制造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就是叶明言语中“旧秩序打破以后的天下大乱”,而外患,则是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战。


不过在叶明看来,贸易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伤害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叶明说,商业最基本的逻辑就是买和卖的关系。不论什么样的贸易战都不会打破这个逻辑,给人的感觉无非是“这件商品以前很好卖,但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好卖了”,最简单的应对方式就是换一件产品,或者说换一种方式卖产品。


从长久来看,一轮又一轮商业上的动荡并非单纯是“生老病死”的循环,而是在不断螺旋式上升。每一轮“生老病死”都会带来新的规范,会让产品变得更好,更加与时俱进。


“我们知道,最好的生意就是垄断。过往我们的外贸就是垄断,后来被打破了,但现在又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出现,就是细分垄断”,叶明介绍说,细分垄断是应对危机最好的方式,也是制造业最根本的出路所在。


什么是细分垄断?有这样一个传说——中国的高铁世界领先,但高铁铁轨上的螺母却是由日本一家只有四十多人的小公司制造的,那家公司叫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为什么那么先进的高铁我们都造了,反而是那么小的紧固件不能国产呢?


高铁运行时,高速行驶的列车与铁轨之间的震动频率非常高,一般的螺丝在这种震动中会被震松震飞。如果不想被震飞,那么就需要螺丝和螺母丝丝入扣,永不松动才行。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满足它并不容易。


中国有高铁,德国也有,但世界上能够做出这种用不松动螺母的企业却只有哈德洛克。这就是细分垄断——绝无仅有,独此一家,以至于一切贸易战看到它都要绕道而行……


只是对于目前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相当大一部分只能做到在细分市场耕耘,却做不到细分垄断,不过叶明坚信,熟谙“阴阳之道”的中国人,一定能以最好的方式化解贸易战带来的危机。


04

阴阳


任何一场贸易战都不会改变一个市场的基本需求。


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并不是中美打一场贸易战,美国人就不需要吃饭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仍然需要继续下去。“可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不算是坏事”,叶明说。原本的市场已经僵化了,突然的打乱,其实也给了其他后来者超越的机会。


叶明认为,“这就跟打牌一样,不管怎么洗牌,牌的数量不会变(市场不会变)。打乱之后,必定会有新的平衡出现,这个市场不会一直乱下去,这个过程就给了我们‘浑水摸鱼’的机会”。


贸易战对于大中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中小企业,但叶明觉得,这并不是问题,中国的“阴阳之道”是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


以中兴为例。


叶明说,企业是什么?“企业说到底就是一张证,破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消亡。毕竟人还在,机器厂房还在,技术也还在,为什么说消亡了呢?只不过换个方式继续生存罢了”,这也正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方式。(笔者就曾在东莞遇到过三年换了三个名字,但厂址都没换过的工厂,此为题外话)


中兴其实也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规模大而已,但“逻辑”不会变,最坏的结果就是化整为零,重新进入那个市场。“除了延缓一下我们的发展时间,贸易战其实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这并不是设想,而是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企业在这么做。


叶明告诉笔者,欧盟内部对欧盟的工厂实行配额制,在不超过一定数量的范围之内,你可以基于优惠关税申报。这原本是为了保护本地工厂的一个优惠政策,但却可以为我所用,中国制造产品就可以变成散件的方式,进到欧盟客户的体系当中去,从而绕过高额的惩罚关税。


事实上,即便贸易战关上了一扇门,但因为市场的天然存在,导致了依然会有很多窗打开着。关键就在于,你能否找到打开的窗户。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叶明很肯定地说。


05

生存


无论企业规模怎样,作为经营者的首要目的都是让企业生存下去,不能生存,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叶明说,企业生存有五个要素,满足任何一个都能活下来。


“我很想第一个说价格,经商不谈价格不行,但我还是要把质量放到第一位”,叶明笑着说。任何一件商品,只要质量做到足够高,那么就一定会有人为它埋单,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同样的,任何一件商品,只要价格能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那种“低”,那么同样能够生存。


第三个要素则是服务。每个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在价格和质量需求以外,还会有心理需求。“服务好会给客人一种心理暗示,我的服务是可以让你放心的,尽管你现在没什么要我服务的,但是你知道一旦需要服务的时候,一定能找到我,并且我有能力服务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相信很多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对于商业行为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别人的交货期是一个月,你可以做到立即下单立即发货,你说客人会选谁?”


除此之外,“物超所值”也是企业生存的要素之一。简单来说,“物美价廉”就是这一要素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点与服务类似,都是为了满足客户心理上的需求,当你总能给客户带来“物超所值”的惊喜时,生存必定也就不是问题了。


在叶明的眼中,这五个要素只要能同时做到任意两点,“那你在某一地区就一定是数一数二的角色”;如果同时做到任意三点,“那么你可能在国内就成了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能同时做到更多,那么现在那些跨国巨头就是最好的“模板”。


上述要素是让企业存活的客观条件,叶明认为主观条件就是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一些具体的问题。


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中国通过外贸赚取了大量的外汇,“但这些钱在手里,除了买美国国债以外,又不能从发达国家换来更先进的技术,看起来好像我们吃亏了”。


“其实我觉得大道无形未必吃亏,因为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你仓里有粮,并且粮食足够厚的时候,你心里就有胆去做一些事情。有胆做一些事情,才能让事情变得一路往上走,去实现更大的价值。


06

后记


对于制造业来说,危机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


叶明在三十年外贸从业过程中见多了企业的生死,社会的发展,导致曾经的规则都已经不再适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技能,但是现在满大街的年轻人都会说几句外语,这时候你以前拥有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老外贸人以为靠以前掌握的内容可以吃一辈子,而没有去学习那些由年轻人创造的新的规则,那是完全行不通的,“可能到死都不会知道‘谁动了你的奶酪’”,叶明说。


商业上的波澜诡谲,叶明已经可以用云淡风起的态度去面对,他坚定地认为,万事都有其内在的、颠扑不破的逻辑。“万里江山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叶明用这句话诠注了自己三十年外贸人生。


(文_任学奎,本文刊载于第60期《焦点视界》杂志)